南部杜氏中医是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8年12月入选。
杜氏中医起源于清朝中晚期,历经两百年,传承八代,运用中药治疗胃病、脾病、伤寒、风湿、神经、失眠、月经不调、痛经、不孕不育、咳嗽、小儿厌食症及各类疼痛、各类顽固性皮肤病等疑难杂症具有独特效果,曾多次受到国家、省、市、县官方媒体报道,日门诊量百余人次,患者遍布全国各地,是川东北地区久负盛名的中医世家,南部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名片之一。
杜氏中医第一代杜长太(1803—1888)、第二代杜国洪(1822—1905)从师学医,尤以偏方治病著称。
第三代杜正文(1848—1925),秉承祖传医术并结合多年行医经验,撰有专治凉病的《杜氏伤寒医方》。相传农历每月二十八,杜正文义诊一日,无论贫富贵贱,均不收取患者医药分文,对乞丐、孤寡和狱中之人更是有求必应,不但施药,还捐赠财物。杜正文不但医术精湛,更是远近闻名的大孝子,白天背年迈的母亲烤太阳,寒冬为其暖床。晚年杜正文出资修桥建路,上修老君山,下至周家井西河边,用石板铺路,便捷周边乡镇村民进城。
第四代杜廷荣(1876—1957),自幼随父学医,熟读《黄帝内经》、《难经》和父传《杜氏伤寒医方》等中医理论和实践医书,擅长中医内科,行医乡间,医名远扬。
第五代杜文章(1900—1976),先学佛,后随父学医,与包正恒、郭芳陌等医学名家并称澳门特区赌场,澳门博彩业网址四大名医。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霍乱病在川东北地区流行,政府束手无策。杜文章继承和发扬杜氏祖传治伤寒病的医术优势,对中医治疗霍乱(当地俗称打摆子或巴骨症)深入研究,经过大量医学实验,总结出独特中医治疗方案,并用苍术等中药放在水缸里浸泡后,供人们饮用,很快控制瘟疫蔓延之势,挽救了无数生命。时任国民党川军少将旅长李炜如驻防南部,时值军营霍乱传染,遂命人用滑杆将杜文章接到营中,杜仅用七天就控制此病,无一人死亡,李炜如命士兵送了一挑铜元到杜家,以示酬谢,并邀请担任军医指导治疗军中疾病。杜氏中医由此在阆(中)苍(溪)南(部)及川东北地区医名大震。新冠疫情发生后,杜氏后人将杜文章控制川东瘟疫秘方无偿捐献给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受到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高度认可和赞誉。杜文章著有《杜氏医稿》《伤寒论心得》《杂病讲义》等医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被选为全县培训中医人员的教材。
第六代杜怀尧(1926—1989),少时从父学医,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基层一线医院工作,熟读医书,精通脉理,临床经验丰富,以祖传伤寒、风湿、疑难杂症见长,对妇科病、神经病的治疗更是为川东北内外患者所称道,并有秘方传其后。
第七代杜邦乾,生于1959年,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自14岁学医起,行医五十余年,经过长期临床的实践和苦心钻研,继承和发扬杜氏中医在伤寒、风湿、温病等方面的辨证施治,尤其以治疗内科、妇科、男女不孕不育、儿科、神经病等疾病见长,并结合当地气候、地理及人们的生活习惯,开创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养生保健康复理论。
第八代杜仕文,生于1988年,临床医学科班毕业,自幼受中医世家文化熏陶,医学院毕业后,潜心于祖传中医的研究实践,并借鉴现代医学理论,各取所长,中西融合,擅长中医内科、妇科、儿科,小儿脾胃调理方面尤为突出。2013年受人民卫生出版社邀请,以当时全国最年轻的专家身份参与全国大学医学类教材的编写工作。
近200年来,杜氏中医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前人丰富诊疗经验,从诊脉、用药、后期调理等方面形成科学的家族诊疗体系,并自主开发出杜氏药酒、中医胃病疗法、不孕不育疗法、儿科治疗法等各种药剂、疗法,自主知识产权居川东领先。杜氏中医用八代人对中医文化的传承与执着,释放出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杜氏中医的深刻内涵。
扫一扫用手机打开